欢迎进入宁夏社科规划办网!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宁夏社科规划办 -> 成果推介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与宋元语音的比较研究》成果简介
发表时间:2014-11-07             【稿件来源】:
  

《<资治通鉴音注>音系与宋元语音的比较研究》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资治通鉴音注》音系与宋元语音的比较研究

  成果名称:《通鉴音注》语言研究

  项目负责人:马君花

  所在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批准号:09BYY036

  课题组成员有:王金云、刘鸿雁、蔡成普、刘莉。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汉语语音是汉语语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胡三省《通鉴音注》始撰于1256年,成书于1285年,处在宋代音系(9601279)和元代音系(12791368)之间,记录和反映的是宋末元初的语音系统。从汉语语音的发展历程看,宋末元初时期的语音应当既有宋代汉语音系的特点,也应当具有元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处于过渡阶段。《通鉴音注》距离《广韵》成书已经277年,距《中原音韵》成书39年,而与《蒙古字韵》是同时代的著作。对比中古音系研究《通鉴音注》所反映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近代语音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二、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这项研究是在穷尽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所有语音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工作的。利用上海人民出版社与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合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穷尽性地整理了《资治通鉴》中所有胡三省的语音方面的音注,并且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的20册本《资治通鉴》为底本进行了校对工作。从总体上看,《通鉴音注》是训诂类著作,其释义、注音、校勘、辩假借等都是为了疏通文意、通训诂。作为汉语语音史的文献资料来研究时,我们只选取其中关乎语音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此考查宋末元初汉语语音的实际情况。本课题所称说的“通鉴音注”的范围即限定于此。

  我们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了一个语料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工作。《通鉴音注》关乎汉字注音的材料全部加起来约有75645条,被注字约3805个。其特点是重复出现率极高。我们将75645条音注全部录入数据库。通过运行数据库查询技术,将重复出现的音注予以筛除,初步筛选出音注材料10625条,又进一步通过人工对比筛选,提炼出了8406条有效音注,其中包括反切、直音、假借、如字、纽四声法等多种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一个命名为“统计分析表”的数据表,分析每个被注音字的中古音韵地位,并与胡三省的注音作了反切比较。“统计分析表”共囊括了8406条音注材料。其中反切和直音约有7631条(反切6278条,直音1353条)。

  我们的研究材料主要是反切和直音,但也用“如字”和“纽四声法”等材料辅助说明一些问题(如声调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反切比较法。我们将7631条反切、直音一一与《广韵》反切进行对比,从声、韵、开合、等位、摄、声调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系统考查了从《广韵》到《通鉴音注》汉语语音系统所发生的演变。

  音韵地位的查询工作是利用东方语言学网的《广韵查询系统》(1.2版),并且以《广韵》、《宋刻集韵》、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为底本进行了校对。通过反切比较,得出胡注反切(或直音)的音韵地位与《广韵》完全相同的有6391条,不同的有1240条;与《广韵》音韵地位不同但与《集韵》音韵地位相同的有672条;与《广韵》和《集韵》的音韵地位都不相同的有982条;在《广韵》和《集韵》中没有收的被注字有9个,注音14条。胡注与《广韵》音韵地位完全相同的约占到83.98%,与《集韵》同者约占到9.88%

  通过研究反切和直音,我们得出了《通鉴音注》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并且构拟了音值,揭示了《通鉴音注》音系的语音特点。胡三省主要是遵从传统读书音的体系为《通鉴》做音注的,《通鉴音註》音系的主流是传统的读书音系统。胡注与《广韵》、《集韵》都不相同的982条音注(占总数的12.87%)则反映了以下信息:一是胡三省所生活的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实际的体现,另一是其方音不自觉的流露,再一是文献对特定古音的保留。

  三、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研究的内容有:《通鉴音注》的声、韵、调系统;音系性质、与宋元语音的比较研究、与江灏研究结论的商榷等。

  主要观点如下:

  (一)《通鉴音注》音系特点及音值的构拟

  1、声母系统

  胡三省《通鉴音注》语音系统的声母有31个,其音值的构拟如下:

  重唇音:[p][ph][b][m];轻唇音:[f][v][ʋ/ɱ];舌头音:[t][th][d][n];舌叶音:[ʧ][ʧh][ʤ][ʃ][ʒ];齿音:[ʦ][ʦh][ʣ][s][z];牙音:[k][kh][g]]喉音:[ʔ][h][ɦ][j]半舌音:[l];半齿音:[ʎʒ]

  声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全浊声母有bvdʤʒʣzgɦ,一共9个;非敷合流,奉、微独立;泥娘合流;知庄章合流为[ʧ]组,同时知庄章与精组再次合流变为[ts]组,后者是吴方言的语音特点;从邪不分、禅船不分、禅日混同,但六者均保持音位的独立;部分影喻合流、匣云以合流,疑母有与晓匣云混的现象;疑母独立;影母独立;浊音清化的现象存在,清化的平均比例是7.0%

  2、韵母系统

  《通鉴音注》音系中,阴声韵9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7部,共23个韵部61个韵母(支思部算1个);主要元音有8个:[ɑ]、[a]、[i]、[ï]、[u]、[ə]、[o]、[ɛ];介音有2个:[i]、[u]。其音值的构拟如下:

  东锺:iuŋ;江阳:ɑŋiɑŋuɑŋ齐微:iui;支思:ïɿ/ʅ);鱼模:uiu;皆来:aiiaiuai;真文:əniənuniuən;寒仙:anianuaniuan;萧豪:ɑuiɑu;歌戈:oiouo;家麻:aiaua;车遮:iɛ庚青:əŋiəŋuəŋiuəŋ;尤侯:əuiəu;侵寻:əmiəm;覃盐:amiam;屋烛:ukiuk;药觉:ɑkiɑkuɑk;质物:ətiətutiuət;薛月:atiatuatiuat;陌职:əkiəkuəkiuək;缉入:əpiəp;叶帖:apiap

  韵母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同摄同等位同开合同声调韵母合并,三四等韵合并;重纽韵的区别特征消失;异摄的江宕、梗曾合并;蟹摄的齐祭废以及灰泰合与止摄大多数韵合并为齐微韵,其它韵组成皆来韵;支思韵产生,车遮韵产生;二等韵喉牙音开口字产生了[i]介音;韵母基本上是“二呼二等”的格局,即韵母分开合(除了唇音字),分一等和三等;阳声韵尾 -m-n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p-t-k尾依旧保持着三分的格局。

  3、声调系统

  《通鉴音注》的声调是四声八调系统。中古的平、上、去、入因声母的清浊而各分阴、阳两调,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二)《通鉴音注》的音系性质

  将《通鉴音注》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与其同时代的共同语读书音、同时代的北方词人以及元代吴方言区四个方面的语音材料进行了比较,可以论定《通鉴音注》音系是共同语读书音系统,其声母中知照并入精组、禅日、泥日混同、从邪不分等是吴语的特点。《通鉴音注》是反映宋末元初共同语读书音的文献材料,其音系是承袭了五代、宋初、南宋读书人递相传承的雅音系统,但由于地域、时代的因素,间或表现出吴语的方言特点。

  (三)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音系的比较

  1、声母系统

  1:《通鉴音注》声母特点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比较表

  

  比较范围

  《通鉴音注》

  《蒙古字韵》

  《中原音韵》

  全浊声母的消变

  有清化现象,清化的平均比例是7.0%,但全浊声母保留

  有清化现象,但全浊声母保留

  普遍清化

  轻唇音非敷奉的合并

  非敷合流,奉母独立,奉母与微母有混同的现象

  非敷不分,奉、微独立,微母中有影母字

  非敷奉合流,微母独立;微母中收云母维惟

  知照合流

  知照合流

  知照合流

  知照合流

  零声母的扩大

  部分影喻合流为零声母。日母字也有变成零声母的个别现象

  《字韵》影母没有变作零声母,但八思巴碑刻中么母与喻母没有分别

  影喻合流,变成了零声母(除惟维变成了微母)

  泥娘合流,疑母的一部分也变成了[n]

  泥娘合流,疑母的一部分也变成了[n]

  泥、娘母分立;只有个别二等字娘母变成了泥母

  泥娘合流

  见精系三四等字尚未腭化

  见、精系三、四等开口字尚未腭化

  见、精系三、四等开口字尚未腭化

  见、精系三、四等开口字尚未腭化

  疑母

  疑母独立,有与晓匣云母混注变成匣母的现象,与娘母混同的则变到泥母里去了

  疑母独立,有些已经变同鱼、喻,也有一些非疑母(母)字变入疑母

  一部分跟影、喻合并,一部分跟泥、娘合并,还有一小部分独立

  

  2、韵母系统

  2:《通鉴音注》韵母特点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比较表

  

  比较范围

  《通鉴音注》

  《蒙古字韵》

  《中原音韵》

  入声韵的塞音尾

  入声韵-p-t-k三分

  入声韵尾弱化为喉塞尾

  入派三声

  鼻音韵尾

  -m-n三分

  -m-n三分

  -m-n三分

  支思部产生

  ɿ/ʅ]已经产生

  支思部尚未分化出来

  ɿ/ʅ]已经产生

  车遮部产生

  车遮部独立

  有相当于车遮部的迦、瘸字母韵

  车遮部独立

  二等喉牙音开口字[i]介音产生

  [i]介音已经产生;二等韵已经消失

  二等的介音开口是[j],合口是[ɯ](仅限庄字母韵);有独立的二等韵

  [i]介音已经产生,唯萧豪部唇音还有二等韵

  

  韵母方面还有其他特点:

  1韵摄的合并。三者都表现出梗曾、江宕、止蟹的合流以及佳韵字进入麻韵。

  2二等韵的消变。三者的二等喉牙音开口字都产生了[i]介音,但二等的消失并不完全相同:《通鉴音注》的二等韵大部分与一等韵合流,开口喉牙音字与三四等韵合流;《蒙古字韵》的肴韵的变化与《中原音韵》相同。

  3重纽问题。重纽韵在《通鉴音注》音系已经消失,《中原音韵》只有质韵字唇音还有重纽的对立,其它重纽韵已经消失了重纽的区别,而《蒙古字韵》则保持了中古的重纽韵的特征。

  4等位格局。《通鉴音注》表现为“二等二呼”即韵母分一等和三等,各有开合的格局。《中原音韵》与《蒙古字韵》则由于二等韵的独立而大体上表现为“三等二呼”。《中原音韵》只在萧豪部的唇音里还保持着肴韵的独立,《蒙古字韵》则只有庚部字的二等韵消失了,其它二等韵的介音已经变成了[j],二等韵独立为一个字母韵。

  3、声调系统

  3:《通鉴音注》声调特点与《蒙古字韵》、《中原音韵》比较表

  

  比较范围

  《通鉴音注》

  《蒙古字韵》

  《中原音韵》

  平分阴阳

  平声分阴阳

  平声分阴阳

  平声分阴阳

  浊上变去

  全浊上声不变去声

  全浊上声不变去声

  全浊上声变去声

  入派三声

  入声独立

  入声独立

  入派三声

  声调类型

  四声八调

  四声八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与前研究者江灏先生的研究结论的比较与商榷

  《通鉴音注》这项材料江灏先生于1982年研究过,其研究成果主要是其硕士学位论文。通过与江灏先生的结论的比较研究,发现双方在声母的数量、韵部的归并以及声调的调类、音系性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正是我们重新研究此项材料的原因。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通鉴音注>音系与宋元语音的比较研究》”这一项目的研究,对于宋末元初汉语语音、对于中古后期和近代前期语音史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为汉语语音史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证据,其创新之处值得学界重视。

【责任编辑】:
通知公告
宁夏社科规划办公室 版权所有 宁夏新闻网技术支持